在四川东北部,有一座历史悠久的城市名为南充,距离省会成都约两百余里。此地山清水秀,人杰地灵,三国时期的名将张嶷便诞生于此。张嶷出身寒微,却志向远大,经过多年努力终于在县衙谋得功曹一职。当时正值刘备率大军自葭萌关南下,县境周边的山贼趁机作乱,大举围攻县城。危急关头,县令仓皇逃命,竟连自己的夫人都不顾。张嶷临危不惧,冒着刀光剑影,硬是背着县令夫人突出重围。
这段英雄救美的壮举让张嶷声名鹊起,当地豪族子弟纷纷前来结交。他们暗自盘算:若遇危难,有这样一位忠勇之士相助,定能保家人平安。后来张嶷被擢升为军官,担任都尉一职,专门负责剿灭山贼。当时诸葛亮驻军汉中准备北伐,粮草需从成都等地经金牛道运输。山贼们常在此劫掠军粮,张嶷便率部清剿。不料他突患重病,家贫如洗无力医治。广汉太守闻其贤名,虽素不相识仍慷慨解囊,资助他治病。经过数年调养,张嶷才得以痊愈。这位太守之所以相助,正是因为张嶷素以信义著称。
病愈后,张嶷投奔马忠麾下任牙门将。此时诸葛亮已逝,南中四郡的彝羌部落趁机叛乱。马忠奉命平叛,张嶷随军征战,屡建奇功。这些战斗异常惨烈,张嶷多次身陷险境。叛乱平定后,他被任命为抚戎将军兼越嶲郡太守。越嶲郡地处四川南部山区,属偏远荒凉之地,大致相当于今天的宜宾、泸州一带。这里民风彪悍,治理难度极大。张嶷以卓越的见识和强烈的责任感,在此地励精图治。
公元252年,东吴政局突变。孙权病逝,幼主孙亮继位,诸葛瑾之子诸葛恪出任辅政大臣。诸葛恪雄心勃勃,先是小规模北伐曹魏,后又计划大举进攻合肥、寿春。远在越嶲的张嶷虽身处边陲,却心系天下。他特意致信成都的诸葛瞻,分析道:孙权生前独揽大权,临终仓促任命诸葛恪辅政,此举实为隐患。况且诸葛恪长期在外任职,去年才入朝,根基未稳。东吴民风剽悍,若辅政大臣远离幼主亲临前线,恐非明智之举。他建议诸葛瞻劝谏诸葛恪。
张嶷的担忧不无道理。诸葛恪辅政并非因其功勋卓著,而是孙权临时起意。朝中不服者众多,此时更应稳固内政而非贸然兴兵。可惜诸葛恪刚愎自用,不顾众人反对率二十万大军出征,最终兵败被杀。与此同时,蜀汉的姜维正推行联合陇右羌人北伐的战略。陇西南安郡狄道县(今甘肃临洮)县令李简来信请降,愿献城归顺。姜维大喜过望,认为此乃北伐良机,立即上表请战。
展开全文
此时张嶷因长期驻守山区,患严重风湿导致股骨头坏死,行动需拄拐杖,被调回成都任荡寇将军。朝议时,众臣皆疑李简诈降,唯独张嶷力排众议,断言其必为真降。后主刘禅采纳其言,批准出兵。群臣以为张嶷病重必不随军,谁知他慨然请缨:既言李简真降,岂能临阵退缩?临行前,他上表刘禅:臣蒙圣恩,虽染沉疴,常恐辜负。今得此杀敌良机,若克陇右,愿为藩篱;若战不利,当以死报。刘禅读罢,不禁潸然泪下。
姜维、张嶷率军出阴平,北上陇西。李简果然开城相迎。蜀军休整后东进襄武,与魏将徐质激战。张嶷虽拄拐杖仍奋勇杀敌,终因寡不敌众壮烈牺牲。其部属悲愤交加,拼死反扑,斩杀魏军倍于己方损失。姜维见折损大将,遂撤军回汉中,将狄道百姓迁至绵竹安置。张嶷殉国的消息传至越嶲,百姓无不痛哭。他在此主政十五年,深得民心,百姓四时祭祀。至今成都武侯祠中,张嶷的彩塑仍端坐马忠身侧,其一生功业,尽显蜀人忠勇务实的本色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