上海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率先发布权威通知,2024年,这座国际化大都市的全口径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工资定格在每月12434元。需要强调的是,这一数据为税前口径,它代表的是尚未扣除个人缴纳的社保、公积金以及个人所得税之前的“毛收入”。
北京紧随其后,年薪折算月均挑战上海
几乎在同一时间,北京亦更新了其2024年的职工平均工资数据。官方披露,全市全口径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达到143244元,换算成每月,约为11937元。
细微差距,背后逻辑显而易见
对比之下,上海的月均工资略高于北京约4.2%。这一看似微小的差距,其实早有迹可循,也符合市场普遍预期。毕竟,上海的最低工资标准历来也稍高于北京,这种“高低搭配”的格局,在两大一线城市间已是惯例。
深圳“高薪”光环下的统计迷雾
谈及高收入城市,深圳往往是绕不开的标杆。今年6月30日,深圳市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,2024年深圳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高达174478元,同比上涨1.5%,折合月均约14540元。单从数字上看,深圳的平均工资似乎远超京沪,分别领先上海17%和北京22%。
然而,这耀眼的数字背后,却隐藏着一个关键的统计口径差异。京沪两地公布的是“全口径”平均工资,这意味着它涵盖了所有城镇单位的就业人员,包括私营和非私营单位。而深圳公布的,却仅仅是“城镇非私营单位”的就业人员平均工资。
非私营单位的光环效应:数据偏差的根源
究竟何为非私营单位?在我国的统计体系中,这通常包括了机关事业单位、央企国企、外资企业以及大型民营企业等。相较之下,私营单位则以中小型民营企业为主。由于“优质单位”的属性,非私营单位的平均工资水平,普遍要高于私营单位。
以深圳为例,2024年其非私营单位的年平均工资为17.45万元,而私营单位的平均工资仅为9.52万元,两者之间存在着近乎一倍的巨大鸿沟。
就业结构决定平均值:统计口径的重要性
更值得注意的是,非私营单位虽然“光鲜”,但其就业人员数量却远少于私营单位。根据《中国统计年鉴2024》的数据,截至2023年底,全国城镇就业人员总数约4.7亿人,其中非私营单位就业人员为1.64亿人(占比35%),而私营单位的就业人员则高达3.06亿人(占比65%)。
上海和北京发布的2024年“全口径”平均工资,能够更全面地反映这两座城市整体的收入水平。然而,由于深圳市统计局隶属广东省,其全口径职工工资数据需以省级行政单位发布为准,目前仅能查阅到其非私营单位的数据。
因此,如果要对京沪深三地的工资水平进行公平、客观的比较,就必须使用统一的统计口径。简单地将北京、上海的全口径平均工资,与深圳的非私营单位平均工资进行对比,显然是有失偏颇的,这就像是比较一个混合体的平均值和一个“优等生群体”的平均值。
拨开迷雾:更真实的收入版图浮现
尽管上海尚未公布2024年非私营单位的平均工资数据,但回顾2023年的情况,其非私营单位的年平均工资为22.9万元,高于北京的21.8万元。与此同时,根据最新公布的2024年数据,深圳非私营单位的年平均工资为17.45万元,而北京则达到了22.46万元,北京在此项数据上大幅领先深圳近30%。
由此可见,从非私营单位的平均收入来看,北京的整体工资水平显著高于深圳,而上海与北京则处于同一梯队,上海略胜一筹。
理性看待高薪:个人能力与多重因素是关键
通过分析非私营单位(占35%的就业人口)和私营单位(占65%的就业人口)的平均薪资及其占比,我们可以大致估算出深圳2024年的全口径平均工资水平。综合来看,全国城镇职工平均工资最高的城市,无疑是上海,其次是北京,这两座城市在收入水平上展现出明显的优势。深圳则位列第三。
然而,将一线城市的高收入与求职者的薪资潜力挂钩,并以此作为选择城市的唯一依据,或许显得过于片面。我们需要认识到,高收入往往与高昂的生活成本如影随形,尤其是在房价方面,京沪两地依旧遥遥领先。
更重要的是,即便是在上海这样的“收入高地”,也同样存在月收入低于4000元的低薪岗位。这充分说明,个人的收入水平,最终取决于其自身的能力、所处的行业以及职业发展阶段。
因此,无论您是心仪北京、上海,还是其他城市,都应进行一次全方位的考量:收入水平固然重要,但生活成本、职业发展前景、个人兴趣乃至城市文化,都应纳入决策的范畴。毕竟,找到最适合自己的,才是真正意义上的“高薪”和“成功”。
(以上内容仅为个人观点,旨在提供参考信息。您的关注、点赞和分享,将是我持续创作的最大动力!)"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